学术报道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谈“摩尼教‘树’符号及其哲学化二元论思想”

2021年6月17日下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做客朱雀讲座暨人文东亚研究系列讲座第13讲,主讲题目为《摩尼教“树”符号及其哲学化二元论思想》。此次讲座由6163银河net163am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李海涛副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杨富学研究员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生动而又细致地讲述了摩尼教“树”符合及其哲学化的二元论思想。首先杨富学研究员指出,“树”符号在摩尼教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它并非单纯指代树本身,而更加强调的是与之相联系的特征。在敦煌文献中,树有着“善”和“恶”的区别,与代表“善”的“荣命树”和“活命树”相对的是代表着“黑暗”与“邪恶”的“五毒死树”和以此生出的“暗相树”“暗心树”等,而这些意象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摩尼教“二宗三际”的教义。同时,杨老师也指出以树为意象并非摩尼本人的独创,而是古代波斯固有的文化传统。

在“树”所代表的意象基础之上,杨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摩尼教“树”符号的来源。生命树的传说在众多宗教典籍、神话和史诗中都有记述,它存在于不同文明之中,被认为具有永生、复活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在波斯神话创世纪中,树被用来阐释宇宙、创世、生命与轮回的意义。因此,杨老师认为,摩尼教既然产生于波斯,其文化宗教文化渊源必然离不开古巴比伦和波斯神话,虽然在摩尼教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生命树的详细记载,但从种种证据来看,其创世神话渊源是离不开波斯神话的。

在解释了“树”意象的来源之后,杨老师开始为我们讲解敦煌摩尼教文献中的“活树”与“死树”。敦煌汉文摩尼教文《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三种文献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摩尼教“树”符号的象征。其中,死树、活树的概念意在表示善念与恶念,杨老师认为这些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物化概念,而不能将其等同于现实中的树木。

接下来,杨老师就“死树”与“活树”的辨析问题,为我们进行了例证分析。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北区第4窟后壁上部可见两颗交叉树。其中所绘二树一棵清晰,一棵相对模糊。对此有学者认为此二树也是摩尼教“二元论”的表现。树下坐着一名光头僧人,则解释为“斋讲的摩尼教高师”。杨老师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讲到此处,杨老师站起身走到PPT前为我们详细解读了石窟壁画,并结合多种史料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此壁画并非摩尼教相关,而是佛教十六观中的“树观想”。由是,足证胜金口第4窟是佛教窟而非摩尼教窟,而所谓交叉树为摩尼教生命树与死亡树之说自然无法成立。

最后,杨老师根据敦煌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分析了活树与死树的二元论哲学意蕴。根据东西方所传相关文献记载,教主摩尼早在创教之初就已经使用“二宗”的对立活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光明与黑暗)、形成、发展和结局,从而创立了整套宗教的神话体系。易言之,“二宗三际说”是摩尼教神话体系的基础,“人类自身明暗二性论”是“二宗三际说”的重要补充,亦是对明暗性在中际时期相互较量的高度概括。而“树”这一象征符号的使用,其目的在于突山摩尼拯救人类的使命,用“活树”与死树"对比的方式,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世间善恶的区别与本质,通过砍伐恶树、栽植普树,彰显出摩尼作为救世主的光辉形象,为摩尼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宗教奠定思想基础。

讲座结束后,针对杨富学研究员的报告内容,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就摩尼教在汉地的发展情况、摩尼教文献以及摩尼教与景教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