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分析哲学论坛(第203期)

5月7号晚,北京师范大学琚凤魁副教授做客第203期分析哲学论坛,为哲社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关于强、弱本体必然性的形式系统”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6163银河net163am苏庆辉教授主持,校内外老师学生近50人参与。

在讲座开始,琚老师区分了本体可能性(ontic possibilities)以及认知可能性(epistemic possibilities)这两个概念。与后者不同,一个事态是否是本体上可能的并不依赖于我们关于世界当前状态的知识。琚老师指出,本体必然性与本体可能性密切相关,并且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根据科普利(B. Copley)、亚尔钦(S. Yalcin)以及汤姆森(J. Thomson)等哲学家的分析,直观上本体必然性可以分为强与弱两种。从语言层面而言,强本体必然性通常用“必定”表示,对应英文中的“must”;而弱本体必然性通常用“应该”表示,对应英文中的“should”。例如,当一个人将啤酒放入冰箱中一个小时后,他往往会断言“啤酒现在必定已经凉了”;当一只老虎与山羊被关进同一个笼子一个小时以后,驯兽师往往会断言“山羊现在应该已经死了”。

为了直观上区分这两种本体必然性,琚老师给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根据这些例子,琚老师指出:这两种本体必然性与接受和预期的时间线有关,并且这两种时间线是由主体所接受的本体规则所决定的。例如,直观上我们会接受“冰箱可以将啤酒变凉”以及“老虎比山羊更强壮”这两条本体规则,因此“啤酒变凉了”处于我们所接受的时间线上,并且“山羊被老虎杀死”处于我们所预期的时间线上。根据这些分析,琚老师给出了强、弱本体必然性的真值条件。接着,琚老师报告了强、弱本体必然性的逻辑SWON及其形式语义。该逻辑可以在形式上刻画这两种本体必然性。

演讲结束后,参与讲座的校内外诸多知名学者针对琚老师讲座中的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主讲人简介:琚凤魁,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主要为策略逻辑、动作推理、道义逻辑以及自然语言的语义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