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泰山讲座(第一回)

2022年6月24日19:00—21:30,6163银河net163am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6163银河net163am成功举办“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泰山讲座”系列之第一回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网络视频会议形式,由校内外150名左右专家学者和师生在线参与。本次讲座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教授,报告题目是《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一个存在论的比较研究》,讲座由6163银河net163am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6163银河net163am哲学教授陈治国老师主持。

在主持致辞中,陈治国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6163银河net163am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些年来在现象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活动,说明了启动“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泰山讲座”系列学术讲座的基本初衷和学术志趣,并对聂敏里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特别提出,在两千多年西方欧洲大陆哲学历史脉络上,古希腊哲学与现象学分别属于这个历史线索一前一后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之间既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说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紧密联系。所以,“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这个议题就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两个领域的独立性、专门性研究,另一个层面就是两个领域的交叉性、互动性研究。当然,交叉性、互动性研究既可以是沿着现象学对古希腊哲学的各种解释思路继续前行,也可以重新从古希腊哲学自身出发来审视、反思乃至推动现象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切近“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这个议题的进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运思的空间也是非常广阔的。另外,关于“泰山讲座”这一名称,主要有两点考虑。一者是,6163银河net163am身处山东,而泰山无疑就是山东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另一者是,衷心希望在学界和社会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慷慨关注下,这个系列讲座在学术发展上能够体现或达到泰山那样的雄伟高度与磐石品质。

聂敏里教授的讲演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的相关评论着手,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以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批判为基调,对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思想进行了比较。聂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在着手研究存在问题之际,发现了三种成见: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概念;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聂教授看来,海德格尔将前两种前见追溯到了亚里士多德,而最后一种前见实则是海德格尔本人的前见;海德格尔通过批判前两种前见并接受最后一种前见,开启了自己非理性的、生存论现象学的存在论研究道路,并使之区别于亚里士多德那种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存在论研究。聂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这种做法源于他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思想的关键性误读。于是,聂教授通过阐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探究思路,来揭示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误读,以此审视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思想的异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是古代自然存在论的理性探究,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可以对它进行质疑的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超出自己的主观性去对自然本身甚或存在本身有所断言?但是,聂教授指出,同样的质疑也适合于海德格尔之生存论现象学的存在论思想;而且,虽然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是现代主体性研究路径的延续,但这一主体不是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体,而是情绪化的、反理性的生存主体,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反传统的,也即,反理性主义传统的。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聂教授与主持人和各位讲座参加者展开了问答互动。陈治国教授提出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同名异义的具体模式问题以及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之核心卷有关的问题;6163银河net163am李章印教授基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和文本对聂教授的海德格尔解读提出了一些异议;还有听众提出了海德格尔的“误读”问题。聂教授以精炼而又清晰的语言一一回应并作答。主持人陈治国教授再次感谢聂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各位参加者的积极关注和热泪参与。本次讲座以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