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余旻教授谈纵向质性研究和交叉性研究的可能

5月25日,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余旻副教授应6163银河net163am李淼教授邀请,以“探究旨在推动流动儿童教育实践的社区组织——兼谈纵向质性研究和交叉性研究的可能”为题,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为哲社学子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讲座。讲座由6163银河net163am社会学系李淼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向芯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了讨论

余旻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保罗·弗莱雷的相关研究,并指出该研究促使她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群体。余旻副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新公民计划《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2023》,这份报告呈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全景以及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表明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不应仅仅是单个家庭或者某类学校要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整个社会需要的重要问题。

随后,余旻副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与写作经验,介绍了一项研究应该如何选取理论框架,她认为开展学术研究需从搭建框架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和系统梳理研究内容,在建构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之后决定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之后再确定研究要分析和讨论的具体观点,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理论框架。余旻副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介绍了她是如何搭建的理论和方法框架的,该研究以“流动儿童值得什么样的教育?”为研究问题,结合课程研究与比较教育视角,运用纵向质性研究法,适于关注不同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问题。

余旻副教授还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教育和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区组织的角色的,并探究了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和流动儿童教育的深刻影响,着重强调了研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教育政策是如何塑造当地实践的。该研究是一项民族志研究,同时结合了政策分析、交叉性分析等方法,发展出了系统的纵向质性研究来批判性地分析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教育经历和教师的经历的。

此外,余旻副教授还讨论了纵向质性研究与交叉性研究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她简要地介绍了交叉性研究的源起以及交叉性研究作为方法论的三种实践,结合自身的研究从“展开”与“延伸”两个方面探讨了纵向质性研究和交叉性研究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启示,以期展现教育问题错中复杂的全貌。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与谈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向芯老师与余旻副教授探讨了“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时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同时提出了她对交叉性研究方法在具体应用方面的疑问。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的陈洁修老师提出了她对“如何在研究中捕捉多层次的研究维度”的困惑。最后,李淼教授也与余旻副教授就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撰文:刘晓阳 审核: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