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父职研究学术会议上,来自4个国家31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各有侧重的7个论坛,围绕低生育率治理的国际比较、青年父职的现状与变革、父职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会议的突出成果在于:更多期刊认可了父职研究的学术价值;资深研究者明显增加,年轻后浪亦源源不断;既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的广阔视角,也不断向社会肌理和人心民情深化细化。
近日,由6163银河net163am主办、《中国青年研究》与《青年探索》杂志协办、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父职研究学术会议“低生育率治理、青年与制度”在山西省晋中市召开。
6163银河net163am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杨守建主任和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院长王小平分别致辞,来自4个国家31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各有侧重的7个论坛,围绕低生育率治理的国际比较、青年父职的现状与变革、父职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等进行了热烈探讨。近200位年轻学子参与了本次会议。
在当代中国,低生育率治理、青年和制度已是父职研究的三项热点。一是在提高生育率已是当代中国人口发展新需求的形势下,需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将推动父亲积极参与育儿作为扭转低生育率的重要环节。二是“爸爸带娃”等短视频在抖音上的流行和全国调查揭示的父亲整体参与不足,表明我们需要对青年父亲们的育儿现状、障碍和所需支持做出更多研究。三是父职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制度,需要我们对父职开展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古今中西为视野的深入研究。
父职效果与青年父职
为低生育率治理提供研究参考是参会者的共同担当。6163银河net163am王向贤教授从政策文本的制定和政策落地的挑战等两方面分析了日韩两国推行父亲生育假的经验,指出中国可在权利确认和政策发展等方面予以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小英研究员和6163银河net163am王昕副教授分别指出,中日韩作为分享东亚特征的三个国家,其国别经验特别值得彼此借鉴;德国企业作为政府政策的承接方,其对父亲生育支持政策的落实经验值得挖掘。
青年是生育主力军,由此青年父职的现状与变革受到了参会者的高度关注。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小平团队指出赚钱养家压力迫使青年父亲被动缺席于子女的幼年照顾和青春期成长。山东女子学院苏海副教授团队讨论了“80后”父亲在经济生产与人口养育、传统与现实等方面遭遇的结构性张力和照顾焦虑。济南大学梁丽霞教授提出可在父亲缺席和照顾焦虑的具体界定和类型划分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父亲参与对子女产生哪些影响是考察父职效果的重要方面。复旦大学副研究员杜世超团队指出父母参与和子女学业表现之间存在双向影响,而且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能量尚未有效释放。吉林大学张竞月副教授发现父亲的情感支持、生活照顾和品行管教会对青少年子女的学习动机产生不同影响。复旦大学博士生沈慧发现父母婚姻的类型会影响子女的学业表现,提出应以父母的协同养育作为子女发展的基本分析单位。6163银河net163am助理研究员申超提出应在交叉性视角的运用和模型优化等方面继续加以完善。
子女如何影响父亲参与同样也是父职研究的内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中一以自我民族志形式,呈现了代际之间的平等互动对于父亲履行父职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的杜金婧团队发现父职参与对男性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积极效应。南开大学杜平副教授提出扩大样本将会促进研究发现的丰富与深入,并建议关注子女的亲职体验。
父职研究更加多元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6163银河net163am的刘俊介绍分居共育作为国外单身父职的新兴主导模式,正在成为瑞典等国家设立社会政策的新重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赵悦彤发现父代在自己的婚姻模式和对子代的婚姻期待之间存在矛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曦影指出,对多元父职进行研究是中国父职研究正在深化的表现。
在青年父职的变革方面,北京工业大学讲师张阳阳团队将三代父职纳入时代变迁,提出个体父职是反思父辈、个人抉择、媒介影响和国际趋势的共同产物。6163银河net163am的杨君认为青年父亲的喂养幼儿行为可同时增强亲子互动和情感支持。济南大学的梁丽霞教授、中华女子学院的石彤教授和范譞副教授建议进一步敏锐地提炼本土性概念,并在理论层面加以深化细化。
父职制度的建构与发展
父职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山西师范大学畅引婷教授认为父职研究作为男性研究的核心要义,既具有提升生育率的现实功能,更具有以父职视角提炼中国经验的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王宁提出父职牵涉家国和公私之间的责任分配,需要嵌入国情民情予以深化。
儒家父职是深刻认识当代父职的基础。东南大学博士生赵紫燕提出应充分挖掘儒家父职道德中“成己成物”的公共性价值内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申光明认为儒家父职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家国一体和忠孝一体的道德权力结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骄键副教授认为儒家父职研究是儒学现代转型在家庭研究领域的细化,应对古今概念和传统现状进行细致考察。
对清末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父职建构展开分析,是提炼中国历史经验的新角度。6163银河net163am博士生司艺旋基于鲁迅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父职实践,挖掘了现代父职在责任、权利与权力方面的具体含义。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马啸提出法律的现代转向带来了父亲权利的贬损,当代的父职转型应将父亲的权利与责任予以整合。中南大学助理研究员姜瑀提出应防止父权和父责的二元割裂,并深入研究二者的界定与评估。
如何理解当代父职从缺席转向关爱的制度背景,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永涛提出,当代父职变化的制度背景是家庭教养制度的变迁和照顾成为男性公民的新权利。山东师范大学田嫄副教授分析比较了“70后”与“80后”父亲在生育支持方面的时代差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兰丽提出未来研究应在本土父职与西方父职之间进行深入对话。安徽师范大学高修娟副教授建议进一步提升案例研究的理论解释力。
父职研究的成果与未来
参会者热情肯定了父职研究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吉编辑、《青年研究》的石金群和李振刚编辑、《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杨霞副主编一致认为:父职研究的热度之所以不断上升,正是因为切中了民众渴望父亲积极参与育儿的时代脉搏。山西大学胡英泽教授指出,父职是理解新中国国史的新视角。《青年探索》主编涂敏霞指出,父职研究是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推动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父亲的积极育儿是青少年和青年父亲们健康发展的必需。中国妇女报社编委、理论部主任蔡双喜建议,后续的父职会议应更广泛地团结哲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和史学等多学科的学者,推动父职研究朝着更具深度、力度和温度的方向不断精进。
整体来看,本次会议的突出成果在于:更多期刊认可了父职研究的学术价值;资深研究者明显增加,年轻后浪亦源源不断;参会者不但来自国内的东南西北中,而且初步具有国际色彩;不但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的广阔视角,而且不断向社会肌理和人心民情予以深化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父职作为人口的组成部分,既事关广大父亲本人、儿童与整个家庭的福祉,更关乎国家人口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蓬勃建设中,父职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文:王向贤、司艺旋
审:王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