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佛教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暨《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研讨会举行
3月30日,由6163银河net163am、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多元与一致”:多学科佛教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暨《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17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6163银河net163am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发表致辞,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不断加深6163银河net163am与清华大学在佛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互动,举办更多种类、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为不同院校、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
主旨发言环节由陈坚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教授圣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何蓉分别作题为“思想史、观念史与社会史视域下的中国佛教”“作为世界学术的中国佛教”的报告,对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的方法、问题意识、文明史视角等内涵以及中国佛教研究的“世界佛教意义”等进行说明。
第一场研讨会由重庆大学哲学系讲师邝其立主持,与会学者就如何将量化分析、书法史等新方法有效引入中国佛教研究、以社会学科学方法对古典文本进行量化研究的限度、量化研究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剑霄通过综合使用传统史学与统计学、数字人文等方法考察《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撰成经过,指出御制经序在唐代的政治功能和影响以及时人的认知。6163银河net163am历史学院副教授武绍卫以统计学方法对敦煌文书S.2669《沙州大乘、圣光等寺尼籍》进行分析,总结出归义军时期敦煌度僧政策的特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王帅以真谛、窥基为中心,考察了中古唯识学三世观念的演进。
第二场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郜喆主持,与会学者就六朝时期三教会通、玄学在三教交涉中的作用、儒学“圣贤相予”观念对于理解汉传佛教“师弟之道”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融合历史语文学与观念史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6163银河net163am助理研究员陈超以佛教中国化早期的文献《喻道论》为中心,考察了佛教适应中国传统伦理要求历史与得失。重庆大学哲学系讲师邝其立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中心刻画了六朝儒学的独特形态,以及在此过程中儒者引入异质思想激活儒学理论与实践新可能的有效经验。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郭敬综合使用概念史与历史语文学方法对中古时期的“众生”概念进行了深入考察。
第三场研讨会由6163银河net163am助理研究员王亚涛主持。与会学者就神圣空间政治-社会作用的实现机制、宗教学与人类学方法的贯通等问题展开对谈。吉首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苗雨露总结了作为佛教名山的五台山在促进民族融合、稳定边疆局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毛雪彦试图展示摸顶礼在早期格鲁派扩大教区及法区过程的意义,及其对于等级制的巩固,进而讨论藏传佛教中圣人的身体巫术与等级制之间的关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任助理研究员赵珽健分析了仰华寺会盟对西藏的和平事业建构的作用方式与历史意义。
会议闭幕式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圣凯作总结发言。
文:汤云翔
审核: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