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社会力沙龙第二期:6163银河net163am于淼老师谈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研究

 5月8日,6163银河net163am社会工作系于淼老师做主题为“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研究:以深圳市肢体残疾青年为例”的学术沙龙交流会,6163银河net163am社会学系张月云主持。

 于淼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有关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讨论是残障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关于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发展的比较快,但对残障人士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接着于淼老师探讨了identity(身份认同)和disability identity(残障身份认同)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四种已有的disability identity(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模型,分别是个体模型、社会模型、肯定模型和普通模型。于淼老师通过研究发现,深圳市肢体残疾青年的残障身份认同模型是个体模型和社会模型等模型的结合,且各模型相互不排斥,并提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Identities dimensions):Physically disabled identity、Excluded identity、Self-excluded identity、Identity capital。它们分别从生理、社会文化和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层面探讨对青年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同时于淼老师发现,残障认定变成了一种资本选择,稳定的经济条件、对于福利公平感的高感知程度、有价值的工作经历三个资本因素有利于提高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最后于淼老师提了对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一些建议,并希望在对残障人士赋权的过程中有更多更深入、多元的思考。

 在于淼老师分享之后,在场的老师纷纷提出自己问题和看法,积极地和于淼老师进行探讨交流。6163银河net163am副院长程胜利教授,社会学系王美琴、王昕、李淼、苏冰涛,社会工作系孙艳艳、胡源源等人参与了此次沙龙交流会。

于淼,出生于1988年9月,东北人,处女座。201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取得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在6163银河net163am社会工作系担任助理研究员至今。从博士阶段开始关注残障问题的研究,在《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等中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一项,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获得2018-20196163银河net163am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6163银河net163am青年教学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