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6163银河net163am刘森林教授接受《哲学动态》专访并发表主题文章

近日,6163银河net163am刘森林教授接受《哲学动态》2024年第12期“人物专访”栏目专访并发表《哲学的两个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访刘森林教授》主题文章。

访谈围绕刘森林教授的学术历程与核心思想展开,系统探讨了哲学的两个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性批判中的理论价值。刘森林教授早年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主体性”与“发展”问题,后转向对“物化”与“虚无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这一转向源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关注。他认为,哲学意义上的“现实”并非静态的经验事实,而是动态生成的、兼具既存性与可能性的存在格局,需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握其根本性。

刘森林教授指出,现代虚无主义的产生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两次哲学转向(主体性转向、否定哲学向肯定哲学的转向)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对施蒂纳“无”的批判,强调物质基础与社会实践对虚妄“虚无”的超越。在分析中国语境下的虚无主义时,他梳理了俄国虚无党、朱谦之的极端无政府主义以及鲁迅的独特虚无观,强调需警惕传统价值坍塌与外来虚无主义的交织影响,并主张从中华文明传统中探索应对路径。

文章还比较了马克思、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上帝之死”的不同阐释: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资本逻辑对价值的物化,尼采关注存在论与价值论的重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警示底线价值的重要性。刘森林教授提出,解决现代虚无主义需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华文明的层次性思维与辩证法,在防止底线价值坍塌的基础上重构崇高价值,并寄望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构建。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拓展跨学科视野,融合中西思想资源,以回应时代根本问题,为全球现代性批判提供中国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3Bm8EhTBro8CimxDpEv4dg

刘森林,6163银河net163am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专注于马克思与中西思想传统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而展开对“虚无主义”“物化”“主体性”“辩证法”“启蒙”等问题的哲学研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六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以及山东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马克思与西方传统译丛”(8部著作)和“虚无主义批判译丛”(6部著作)。出版《启蒙的辩证:马克思启蒙辩证法的当代阐释》《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追寻主体》《实践的逻辑》《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发展哲学引论》等专著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

《哲学动态》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学术领先的理念,刊登哲学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对哲学问题、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倡导学术争鸣,开展学术批评和评论。设有人物专访、专题讨论、学术活动、研究述评、研究资料、思考与探讨、争鸣与探索、课题追踪、科学技术与哲学、国外访问见闻录、国外学者访谈录、书刊评介等栏目。

文:夏晓萱 封莹

审核: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