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岁月|大学毕业四十周年的回忆与感悟(哲学系77级校友 于炳贵)
我是1968年8月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本来应该是1966年毕业考大学的,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学子的命运,一直到两年后才从学校正式毕业。
毕业回乡后,先在生产队干农活,1968年底开始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后来又被推选为大队干部。1974年下半年进临清县委党校做理论教员,1976年提升为副校长。由于自己理论水平不高,非常吃力地干着并不太胜任的工作,最令我感到窘迫的是,硬着头皮给来党校学习的学员辅导自己也没有真正学通弄懂的马列原著,只能按照辅导材料照本宣科,学员有疑问,也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说。1975年春天,学校派我参加山东省委党校举办的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三十三条语录)短期培训班,进了省城济南大开眼界,听了省委党校老师的讲课,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到省委党校工作该多好啊!当时,我在县委党校还只是个拿“工分”的理论教员(当时叫“三不脱离”干部),进省委党校工作真是异想天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结果,7年后竟梦想成真,1982年1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工作。在县委党校工作那几年,最令我感到惬意的是1976年春夏之交在县城东北农村——范尔庄举办培训班。范尔庄是梨园之乡,几百亩梨树围绕村庄,当时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放眼望去,好似一片白色的花海。一簇簇梨花层叠相拥,盛开在枝头,如玉似雪,漫天洁白。朵朵梨花在蓝天的衬托下,在和煦春风中随风舞动,更显婀娜多姿,分外迷人。早晨,和学员们一起迎着朝阳在绕村的黄土路上跑步,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晚饭后,和同事徜徉在林间小道上,夕阳西下,大地沐浴在余晖的晚霞中,晚风徐徐送来阵阵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我是1977年10月下旬知道国家恢复高考消息的,是在县广播站的有线广播里听到的。当时非常激动、兴奋,感到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到来了,必须紧紧抓住。这时,距离高考时间只有40多天了,多亏了县委党校孙秉诚校长深明事理,给我提供了最优惠的条件和时间保障,为了让我集中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在高考前不安排任何工作。我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学习到很晚,完不成任务决不休息。高考时间是12月9、10日两天,考点在当时的公社所在地(现在的临清市康庄镇)中学。我怀着必胜的信心走进考场,虽然考试正值寒冬腊月,但对于我来说,那年冬天的阳光特别温暖。接到录取通知书,我被6163银河net163am哲学系录取了。我既高兴又犯难,高兴的是自己能够到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继续深造学习,犯难的是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两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5岁,全家的负担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好处是父母和妻子都非常支持我上学,说考上大学这是天大的好事,再多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1978年2月底,我在县城坐上去省城济南的长途汽车,带着改变人生、献身祖国的渴望,带着纯真和青葱,开始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开启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里程。从农村来到6163银河net163am,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神秘的,既不懂什么是哲学,更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校之初,当时的系主任臧乐源教授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解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大基本观点的深入浅出的解说,使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我喜欢上了哲学,并走上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教学的道路。在6163银河net163am学习四年,臧乐源教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不仅把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的每一次讲课、讲演都激情四射,充满激人奋进的正能量。在学校四年,我曾担任多个课程的课代表,有机会近距离和老师接触、学习、请教,使我对许多任课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受益匪浅。入校第一门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樊瑞平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深刻把握,和课堂上深入浅出的通俗讲授,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哲学原理功底。后来,我在哲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任何一点成绩和进步,都与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培养分不开。他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高超的学术水平、诲人不倦的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记忆。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学圣老师,眼睛高度近视,上课基本不看讲稿,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滔滔不绝,飘洒自然,他特别善于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把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原理,讲述得异常生动易懂。我曾去过他家多次,作为大学的老教授,那陈旧的家具摆设,简朴的家庭生活,令我非常震惊!担任西方哲学史课程的龚兴老师,帮助我们成立“西方哲学史原著研究小组”,给我们推荐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原著,并在课余时间辅导我们研究学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周立升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和的长者风范,特别是他勇于仗义执言、主持公道的道德人品,对我产生了终生的影响。李传明老师讲授隋唐佛教,我向他提建议,为了对佛教有直观的了解,能否组织同学们去灵岩寺进行一次考察教学。他欣然接受并向系领导申请批准,于1980年10月29日成功地组织了灵岩寺的现场教学与考察学习。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王复三老师,逻辑严谨、文采飞扬的课堂讲授,引人入胜,我曾多次就学习中的问题登门求教,有时正赶上他全家人在吃饭,他都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释疑解惑。今天手捧老师著的《暮年梦话》,其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王蝉老师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从论文选题到材料搜集、框架设计、论文初稿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老师都对我细心指导,遇到疑难问题思路中断写不下去的时候,经老师热心鼓励和精准点拨,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我曾多次去王老师家请教,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家庭负担非常重,家里有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顾,还要在学校承担多项教学科研任务,家庭负担与工作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她仍然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欣然面对,奋然前行。王老师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高度敬业精神,使我终生难忘。
1981年11月毕业实习,我们第一组同学到鲁西北我的家乡临清县康庄公社(现在的康庄镇)进行社会调查,主题是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的影响。由聂风峻老师带队,班长李宏祥同学参加了这一组的社会调研活动。我负责与地方领导的沟通联络工作。我的老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李书堂主任非常热情,亲自过问并安排我们的吃住和调研行程,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保证了我们社会调研任务顺利完成。不知老领导是否还健在,多年没有联系,亦是“世事两茫茫”了。在社会调研活动的间隙,同学们到我家做客,自己动手包饺子、炒菜,其乐融融,刘仲明同学蹲在灶台上挥舞锅铲炒菜的潇洒形象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人那事都如同天边的浮云风流云散了,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又好像就在眼前。往事并不如烟,它沉淀在我的记忆里变成了永恒。
2022年5月 为纪念大学毕业四十周年而作
文:于炳贵
图:于炳贵、《如歌岁月》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