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会
榜样专访|行远自迩,笃行不怠(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鹿萍)

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于细微之初深耕,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是翻山越岭。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王鹿萍同学,来聆听她的研途故事。

93e62ae716b0cf94950464e4eeb260c6

个人简介

王鹿萍,女,6163银河net163am2021级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获评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五届青年学子论坛一等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二等奖等,参与国内学术讲座发言并获奖10余次。以独作、第一作者等身份发表《我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去情境化”:婚姻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等4篇学术论文,参编《社会工作案例评析与教学研究》一书。

1.Q:首先感谢学姐接受采访,恭喜学姐凭借着两年来的扎实学术积累,获得了今年的国家奖学金,回首前路,学姐可以和我们分享研究生入学后是如何确立个人研究方向的吗?其中有什么契机吗?

A:确立个人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通过丰富的理论调研与社会实践去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个人的研究方向是家庭社会工作领域,其中的契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在理论层面,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关于婚姻家庭、失独家庭等多个项目,让我对“家庭”这一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实践层面,社会工作专业更偏向于实践操作方面,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养老服务中心、山大附属中学等地所进行的大量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让我更进一步体会到社会工作“以生命影响生命”的魅力所在。当你利用所学的专业去影响服务对象的时候,哪怕是给对方带来一点点正向的改变,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价值感。你会真正体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这句话的内在意涵,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2.Q:不少同学在进入研究生后表示时常会感到迷茫和倦怠,不知道学姐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想问问学姐会通过怎样的方式调节心态,走出低谷呢?

A:我认为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到达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之后,感到迷茫怠倦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也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太过于焦虑,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个过渡期或探索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调整即可。

我认为迷茫与倦怠的根本原因在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在研一研二阶段,学弟学妹们可以多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无论是撰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还是去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只要你去做了,就会从这件事情中有所收获。比如你的学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会有所锻炼。这些都是收获,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显著成就才算得上有意义。有的时候少些功利心,多去动手行动,很多事情便会水到渠成。

当我在写文章没有思路或者被拒稿的时候,当然也会感到迷茫沮丧。我调节心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会多去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因为我感觉看一篇文章就有看一篇文章的收获,有所收获就不会变得那么焦虑。另外还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个宣泄,有一个放空大脑的时间,这一点类似于科塞所说的“安全阀”。适当的宣泄是为了之后更好地工作,你要相信自己有自我消化的能力,即所谓的“赋能”。另外,社会工作专业非常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人际资源也不失为一个调整心态的好策略。

3.Q:我们看到学姐有丰富的论文发表、项目参与以及论坛发言的经历,对学姐的学术能力非常佩服。想请问学姐在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分享大家呢,比如建议科研小白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A:我自身在论文发表过程中也有一个长时间的探索,有几点主要的心得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第一,从阅读文献做起,尤其是核心期刊,我们能够从文献中了解当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前沿热点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二,多与导师交流,有很多学术想法是在交流中产生的,将自己对文章初步的想法与导师进行探讨,导师的指导会保证你的研究思路不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

第三,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你能够得到不同学术大佬对文章的学术意见,使得文章更加完善;

第四,不要害怕出错,有了想法就要积极落实,再好的文章创新点停留在脑中也只能是想法,所有的初稿都会有很多问题,初稿不可能是定稿,所有的好文章都有一个不断打磨、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五,积极参与导师项目,在调研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以及洞察力,积极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导师带领下学习的过程,充分利用导师的课题项目数据,这是宝贵的原始资料。

4.Q:在这么多学术历练的背后,学姐一定有过各项事务“多线并进”的繁忙时刻吧,想请教学姐在时间规划以及精力分配上有什么心得吗?

A:在时间规划与精力分配方面,可以事前制定时间计划表,倒不是说精确到几分几秒,而是就一个大致的时间段而言,根据你自身的生理规律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比如我会将一些需要思考的事情安排到晚上进行,因为在晚上更能够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学弟学妹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条件合理安排时间。

倘若“多线并进”,则可遵循“轻重在前,缓急在后”的处事原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期,你能够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在确定一个明确目标之后,就可以专心投入其中,将你认为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排在前面,将不重要的事情排在后面,无法协调时可以舍弃部分事项。

5.Q: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熟练掌握坚实的社工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务技能是我们的重要学习目标,想请教学姐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实务经历和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呢?

A:我认为实务经历与学术研究的确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首先看学术研究对实务经历的影响,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偏向实践操作层面的,或者说,它更倾向于在实践服务中实现专业的价值,因此,我们更需要以专业化的理论技巧、思维模式来指导社会实践,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无论是我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婚姻危机人群提供的婚姻调解服务、还是在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的增权赋能服务,我都在尽力尝试将社工倾听、同理、适当的自我披露等专业技巧运用其中,我认为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体现,可能这些技巧看起来很简单,但倘若对其没有了解,便不会有运用技巧的意识,服务对象更不会享受较为专业化的社工服务。

文:王鹿萍

图:王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