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林

刘森林,男,汉族,1965年7月生于山东昌乐,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6163银河net163am、198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6月在职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8.7-1998.4任教于烟台师范学院(现鲁东大学)政治系,1998.5-2016.11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其中2007.7-2008.6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社会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曾任烟台师范学院政治系副主任(1996-1998)、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2004-201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2004-2016)、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负责人(2006-2016)。2018.4-2023.12担任6163银河net163am院长。1995年10月晋升为教授,时为全国最年轻哲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应用哲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2019.7-),也曾长期担任广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2-2020.4)、《现代哲学》杂志副主编(2002-2016)。

先后被列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人才工程”国家层次人选(20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层次人选(2004)、国家层次人选(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度)等。 曾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02),5次(第三、五、六、七、八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4次山东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2017、2018、2023),7次二、三等奖;还曾获评第六届中山大学十佳教学名师(2011),宝钢优秀教师奖(2021)等。

近期主要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德国、俄国、日本的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物化问题、中外启蒙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现实观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拓展性研究”、重点项目“现代虚无主义思想史与批判史”、重点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现实观研究”、一般项目“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研究”、一般项目“矛盾与抉择”,主持教育部基地招标项目“启蒙反思: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全国百优论文项目“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启蒙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尼采到朱谦之”等。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篇),出版《启蒙的辩证》、《焦虑的启蒙》、《物与无》、《现代性的多层反思》、《实践的逻辑》、《追寻主体》、《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发展哲学引论》等专著,主编“马克思与西方传统”译丛、“虚无主义译丛”,均为国内首创。

主要著作:
《启蒙的辩证:马克思启蒙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人民出版社2022,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实践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主编译丛:
一.“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6)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与福柯》《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记忆的承诺》《马克思与古人》《普罗米修斯的束缚》《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等)
二.“虚无主义批判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包括《虚无主义:本质与发生》《虚无主义:哲学反思》《存在之问:颠转海德格尔》《肯定生命:尼采论克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谱系》《海德格尔和欧洲虚无主义》《雅各比文集》《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本质》《虚无主义与技术》等)

主要论文:
《马克思与犬儒主义批判》(《哲学研究》2022-3)
《浪漫反讽与实践辩证法》(《中国社会科学》2021-9)
《历史唯物主义现实观的三个维度》(《哲学研究》2021-1)
《物化:文化之思还是经济社会整体之思?》(《哲学研究》2019-5)
《三种辩证法:从<启蒙辩证法>到<资本论>》(《哲学研究》2018-3)
《重思马克思恩格斯的“形而上学”观》(《哲学研究》2017-1)
《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重思“自然历史过程”论》(《哲学研究》2016-7)
《切入现实: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5-8)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哲学研究》2015-1)
《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哲学研究》2014-1)
《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13-1)
《何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学术月刊》2020-1)
《形而上学的情感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16-5)
《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学术月刊》2014-12)
《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哲学研究》2010-9)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哲学研究》2007-7)
《对话:内化及空间拓展》(《哲学研究》2005-10)
《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批判》(《哲学研究》2004-3)
《恶与发展》(《哲学研究》1995-9)
《自然、自然性、自发性》(《哲学研究》1994-3)
《发展的价值基础追思》(《哲学研究》1993-3)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哲学研究》1992-9)
《马克思历史方法论的启示》(《哲学研究》1991-7)
《超越“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研究》1989-10)